首页 >> 奇闻异事

秦始皇陵墓为什么不挖的真正原因

2023-03-17 奇闻异事 472 作者:网友投稿

秦始皇陵墓为什么不挖的真正原因

“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千百年来,司马迁在《史记》中写下的这段关于秦始皇陵的描述,引得无数人对千古一帝的陵寝产生无限遐想。

步入现代,为了近一步还原先秦文化,追溯中华文明的起源,探索始皇陵被列为“863计划”的项目之一,并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如火如荼地开展。

2002年10月,历时一年多,专家组完成了对始皇陵的核磁扫描,通过对扫描结果的分析,专家组当即作出判断:目前始皇陵的内部条件并不支持发掘。

从古至今,在好奇心或是贪欲的推动下,人们前赴后继地探索始皇陵,试图一窥其真容,却都无功而返,未能掀起一点波澜,这一次也不例外。

那么,核磁扫描的结果是什么?为何会令专家作出这样的判断?始皇陵内部又有何异常?

秦始皇陵外部

故事得从上世纪70年代说起。

一 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出场

1974年3月,正是冰雪消融万物复苏之际,农民忙于春耕,可在陕西临潼县西杨村,村民们却面临灌溉水源不足的困境。

村民们召开会议后一致决定,依照以往的惯例开几口大井救急。经过村里的技术人员一番勘探后,村子一角作为施工地点被圈出,但他们万万没想到,这一圈如同神来之笔,直接圈中始皇帝的的“千军万马”。

第二天,村里的青壮年们在挖掘时越来越感觉不对劲,当他们挖到1米左右时,土质变得颇为坚硬,并出现火焰般赤红的砖块。

按捺住内心的疑惑,年轻人们继续下铲,出土的奇怪物事也越来越多,盔甲“瓦人”的胸、胳膊、腿,甚至还有青铜制的箭矢。

秦始皇陵兵马俑

这可把村民们吓坏了,他们以为自己挖到了埋在地底的神庙,这些陶像都是传说中的“瓦神爷”,不少村民们带着贡品来到挖掘现场,对出土陶像祭祀、求饶。

此事一传十十传百,最终传到懂行的公社成员耳中,并被迅速上报当地政府,国内专家闻风赶来,震撼世界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由此揭开神秘面纱。

尽管秦始皇陵兵马俑与秦始皇陵是两个概念,但兵马俑的发现实实在在地使得考古学界对秦始皇陵的认识,迈出扎实的一步。

史书记载,秦始皇陵“南依骊山,北临渭水之滨”,是一个南面背山,三面环水的地理环境,距今有两千多年的建造历史。

骊山

两千年对于人类文明来说或许是一个非常大的时间尺度,但在地理时间上却太过渺小,远远达不到沧海桑田的水平,而古人更没有现代人类移山填海的科技手段,所以根据史书上描述的地理坐标,秦始皇陵的大致方位基本可以确认。

1962年兵马俑发现以前,我国考古学家便对秦始皇陵进行第一次全方位的考古勘察,第一张陵园平面图由此诞生。

虽然能大致确定始皇陵的方位,可考古队在简单挖掘后,却并没有发现任何先秦古物,考古并非盗墓,既然无法确认具体的方位,考古队自然不可能以破坏周边生态环境作代价,对骊山大兴土木,加之后来某些历史因素,对始皇陵的探索步伐便缓了下来,也算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兵马俑坑

如今依据兵马俑的坐标,考古学界基本可以借此推演出秦始皇陵的准确位置,停滞多年的齿轮得以重新转动。

二 始皇陵的由来

自1974年7月,第一支考古队进驻秦始皇陵发掘现场起,至21世纪初,在秦始皇陵园内外勘探发掘了数百万平方米的建筑基址,以及600余处各种陪葬坑、陪葬墓,及修陵人墓地发掘出各类文物 5万多件。

如此庞大的文物出土量,已经完全有资格被称作“世界第八大奇迹”,为了修建如此宏伟的工程,秦始皇从他刚即位那一年便开始谋划此事。

公元前247年五月,秦始皇嬴政的父亲也就是庄襄王嬴异人去世,年仅13岁的嬴政即位,彼时的嬴政尚未完成挥剑灭六国的成就,只能被称为秦王。

也就是在这一年,少年嬴政开始谋划自己的身后事,他要为自己修建一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史诗级陵园。

始皇帝画像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即始皇帝刚即位就把骊山挖空用来修墓。

紧接着,秦始皇开始了他忙碌而又波澜壮阔的一生,从29岁至38岁近十年时间里,秦王相继灭掉六国,建立大一统的秦朝,而后北击匈奴、修建长城,南取百越、开通灵渠,用一代人的时间把几代人的事情都给办完了。

随着一件件丰功伟绩的达成,始皇帝的身体也开始逐渐衰老,这位“千古一帝”面对众生平等的死亡时感到恐慌,徐福等一众方士们未能给他带来真正的长生不老药,令嬴政不得不认真考虑如何将生前的成就带到地下,而这也促使始皇陵规模的再一次扩大。

同样是《史记》中的描述,秦始皇“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

简单来说,秦始皇在统一天下后,将七十万刑犯押送到骊山当劳工,把山体挖到出现地下水为止,又将征服天下收集来的财富大部分送到陵园里作为陪葬品,命令工匠烧制出大量兵马陶俑,始皇帝要让自己的千军万马拱卫陵园,并将他们带到死后的世界帮助他继续完成征服大业。

徐福雕像

始皇陵的修建几乎贯穿了始皇帝的一生,从他少年即位直到公元前210年病逝于第五次巡游的途中,始皇陵仍未完成修筑。

秦二世胡亥即位后接手了父亲的大工程,在公元前208年秦朝灭亡前夕,陵园进行收尾阶段,为了抵御各地纷涌而至的起义军,胡亥不得不把修筑始皇陵的刑犯抓来充军,始皇陵便草草竣工。

白玉柱倒,红泥半堵,转瞬间两千两百多年过去,无数王朝崛起消亡,中原大地被各方势力犁了一遍又一遍,时至今日,考古学家们在面对尘封已久的始皇陵时不禁发问:始皇陵里面还有真东西吗?会不会早已被破坏殆尽?

地宫内部想象图

三 真相大白

要知道,目前为止发掘的秦始皇陵,仅仅只是兵马俑坑、陪葬坑等附属部分,对于真正藏有祖龙遗体的地宫部分,考古队仍不敢轻举妄动。

专家们的疑惑其实也不无道理,经过千年世事变化,多少个动乱年代,像帝王陵寝这种宝库,很难不被有心之人惦记。

远的不说就说近的,1912年清朝灭亡后,由于民国政府没有把清陵守陵人的工资给到位,守陵人便自发地发掘清陵中的宝物,宝物在销赃过程中恰巧被著名的盗墓军阀孙殿英注意到。

孙殿英顺藤摸瓜,直接发兵清东陵。1928年,孙殿英在清东陵开展了第一次大规模盗陵,慈禧陵和裕陵惨遭其毒手,慈禧的遗体还在此次盗墓活动中遭遇破坏,足见盗墓贼的丧心病狂。

孙殿英

孙殿英为此事开头后,毁陵盗墓事件愈演愈烈,据统计,在那个军阀混战的动荡年代,先后有16座清陵(包括皇帝、皇后、妃子)被盗。

清朝灭亡距今也就一个世纪出头,尚且出现皇陵被盗的情况,更何况是两千多年前便灭亡的秦朝?
不仅如此,历朝历代不少文献都存在始皇陵被盗的记载,例如《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记载:“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水经注·渭水》亦云:“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

可见,还没等后世的盗墓贼前来光顾,西楚霸王项羽便率先将始皇陵给掘了,甚至留下三十万人运三十天都没能把宝物运完的记载。

值得一提的是,项羽的这项“壮举”被后世盗墓贼所崇拜,项羽本人也被尊为盗墓祖师爷之一。

项羽画像

言归正传,进入21世纪以后,作为“863计划”的重点项目之一,国家给予了大笔专项科研经费,将“考古遥感与地球物理综合探测技术”作为项目课题,引进先进可以帮助探索始皇陵。

起初,专家们利用核磁共振的方式对秦始皇陵地宫和陵园地区进行全方位扫描,扫描结果证实了史书中的记载,整个地宫有内外城之分,完全仿造了秦都城咸阳的建筑格局。

其次,地宫顶部有至少五十丈厚的封土掩盖,墓道内完全用夯土填实,基本没有人为从正面进入始皇陵可能,因此所谓项羽率兵侵入地宫的记载并不准确,极有可能是将陵园地面部分与地宫的概念混淆导致的误差。

根据地宫内“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传说,专家组采取汞量测量法,在秦始皇陵封土堆地表进行土壤测量,并成功圈定出高汞异常区,后续的氡气测量同样证明,地宫内的裂缝无发育痕迹,这代表着地宫没有坍塌趋势,且基本保存完好。

地宫平面透视图

郦道元的《水经注》中曾对始皇陵内的百川江河大海作出明确解析,即地宫内水银是按照“四渎、百川、五岳九州”即神州大地的地理标志分布,代表始皇帝死后也要统治中原的雄心。

而专家们分析地宫汞量分布时,惊人地发现这条水银之河勾勒出的模样,正与郦道元的解析吻合。

这一发现同时佐证了地宫保存完好、并未被盗的事实,因为水银本身是一种挥发性极强的有毒物质,秦国工匠们为了使水银保持在一个稳定且不易挥发的状态,将地宫建设成相对封闭的环境,从而利用地宫内大气压与温度调节水银挥发性,直至今日。

不过颇有意思的一点是,在地宫表面周围,考古人员发现存在着两个直径90公分至一米、深不足9米的盗洞,但它们都没有接近地宫,兴许是窃贼们失去耐心偃旗息鼓,倘若让他们继续深挖下去,恐怕始皇陵就要惨遭毒手了。


四 保护性封存

既然已经通过科技手段将地宫的轮廓、构造基本摸清,为何至今考古队至今还未着手开挖?

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正如前面提到,地宫上的汞含量异常高出正常量280倍,有近百吨的水银流转其中,而如此海量的水银除了秦始皇想过一把地下江山瘾外,还能起到隔热防腐的作用。

当初未能寻到长生不老药令秦始皇耿耿于怀,既然不能活着坐拥江山万年,那么死后身体不朽总得办到,因此水银的存在有利于将地宫打造成一个隔热的无菌空间。

倘若考古人员要对地宫进行挖掘,那么水银便成为考古队绕不过的弯。

如今已时隔千年,哪怕秦国工匠的技艺再如何高超,还是有部分水银挥发成汞蒸气存在于空气中,地宫一旦打开,考古队员们会遭遇水银中毒的情况,若是让水银流出地表,那么周围的生态环境可能都会遭到影响。

彩色兵马俑

第二,地宫一开,势必会有大批先秦文物出土,如何将它们完好无损地保护,成为当务之急。

以出土的兵马俑举例,兵马俑表面原本是具有绚丽的彩绘,可如今陈列在博物馆中的兵马俑却是土黄暗沉的色泽,看上去十分低调,因为原本的彩色颜料在出土不久后便迅速脱落,使陶俑呈现最初的模样。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其实源于秦代的染料工艺。

秦代染料多为天然矿物颜料,再以生漆、调和剂混合,最终构成兵马俑上的彩绘,而生漆层对空气中的含水量极为敏感,只要空气稍微干燥,表面便会发生收缩、龟裂、起翘、卷曲,直至最后脱落。

其次,这些古物已经经历千年岁月的洗礼,就算空气湿度没问题,它们颜料层也处于老化阶段,轻擦即掉粉、轻压即散是文物工作者最为常见的情况。

因此,倘若无法保证文物能完好无损地被保护,地宫就不可能打开,毕竟考古和盗墓是两回事,盗墓贼们或许能手持洛阳铲,顺着盗洞前去窃取宝物,可考古却一定要以文物保护为第一目标。


第三,就像秦始皇陵兵马俑一样,如果要发掘,一定要在地宫封土层76米处建一个永久性的保护大厅。

根据如今的数据显示,地宫差不多是一个边长500米的正方形,其封土层大约有100米高,无论是建大厅还是发掘地宫,都需要把这层封土移开,工程量不容小觑。

而且,秦陵地区的水位相当高,挖到16米左右便能遇到地下水,可地宫却在16米以下,倘若发掘时不将地下水抽干,到时候整个地宫都会被地下水淹没,地底的一切化作黄粱一梦;可若是将地下水抽干,周边的生态环境就一定会受到影响,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最后一点,则是政府明令禁止主动挖掘皇陵,因为过去中国考古界曾因此留下难以释怀的创伤。

1956年,为了更好地还原明朝历史,郭沫若、吴晗等人大胆地提出发掘明定陵的计划。计划一出便有许多考古界专家提出反对,奈何郭沫若等人在文化界的话语权极大,计划如期开展。

郭沫若

明定陵属于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陵寝,其中还葬有他的两个皇后:孝端、孝靖。

发掘工作进展十分顺利,考古队先后从定陵中取出3000多件各类文物,包括冕旒、兖服等等,也揭开了许多历史未解之谜。

但是这批文物在出土后却没有得到妥善保管,没有建设专业的文物保管室,往后的六十多年时光里,无论严寒酷热,都放置在普通的小院中,甚至在一些特殊时期遭到毁坏。

而其中还有一部分文物,由于出土时文物保护技术有限,很快便出现氧化现象,价值大打折扣。

有了这次失败的经历,最高文化部门痛定思痛,从此对一切皇帝陵寝发掘计划的审核变得极为严格谨慎。

明定陵发掘现场

综上,在种种因素的限制下,时至今日,始皇陵地宫仍旧隐藏在历史的帷幕背后,等待重见天日的那一天,当然这样也不错,至少能给我们留下想象的空间,任由思绪自由驰骋在历史的广阔疆土上。

秦始皇陵最邪门的事件

史书上说,秦始皇用70万人,历时38年,耗费国家赋税三分之一建筑了自己的陵墓,这个陵墓被《史记》描述为“2000年前人类建筑力的极限”。

秦始皇外观图

人们对秦始皇陵的好奇和想象从未停止,我们现在挖掘的兵马俑不过是其中的冰山一角,为什么不继续挖掘呢?

原本秦始皇陵是让挖掘的,否则的话也不会有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兵马俑.

兵马俑一号坑

但是在1994年的时候兵马俑发生了什么怪事?此后国家规定不得挖掘秦始皇陵,那么1994年发生了什么?

一开始兵马俑是被一个农民挖井的时候发现的,发现以后这个农民立刻上报国家,国家便派出人进行保护性挖掘。

在1974年的时候国家挖掘了秦始皇兵马俑的一号坑,在那里出土了上千件黑色的兵马俑。那个时候有一种说法说是秦朝人都推崇黑色,所以兵马俑的颜色也都是用的黑色。

考古学家在一号坑现场

但是这种说法在20年以后就得到了否定,在1994年的时候,已经准备了很久的考古专家认为考古技术已经十分的娴熟,所以要求国家再次让他们对秦始皇陵的二号坑进行挖掘。

而国家当下也表示同意了,毕竟大家对秦始皇陵中的东西都十分的好奇,国家也就允许考古学家进行挖掘,但是意想不到的一幕出现了。

考古学家在二号坑小心翼翼清理

这次挖掘出来的兵马俑与一号坑中的兵马俑不一样,在二号坑中,有十分之一的兵马俑是彩色的,而且这彩色的技术十分高超,人物更是栩栩如生,这也体现了古代人的伟大技术。

但是这些兵马俑出土以后,不到三分钟内就已经全部都褪色成为黑色,考古专家看着这些兵马俑在眼前褪色却没有半点办法内心十分的焦急。

二号坑出土的彩色兵马俑

同时也意识到现在的考古技术根本就不足以挖掘陵墓,连兵马俑褪色都没有一点办法,如果挖掘中挖掘出其他珍贵的文物又该如何进行保护呢?

大家再联想到1956年,郭沫若不顾众多反对声音强硬挖掘了万历皇帝的定陵墓。

郭沫若

当考古人员从入口进入墓室,被室内的金碧辉煌完全震惊了,无数的字画以及丝绸服饰、瓷器珠宝几乎遍地都是,一时之间让很多人都沉醉其中。

郭沫若在定陵挖掘现场

被破坏的文物

但是这些文物已经在地下沉寂了数百年的时间,贸然打开帝陵,大量的新鲜空气进入,使得一些文物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受到了氧化,一时之间变成了黑色。

当时万历身穿的龙袍也在遇见新鲜空气的一瞬间,就开始了氧化,最终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破破烂烂的“乞丐装”,至今更是难以复原。


所以对定陵墓挖掘造成文物的大量破坏,对国家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让很多人难以释怀。他们不想挖掘的秦始皇陵墓重现定陵墓的悲剧,果断地放弃了。

所以说现在去挖掘兵马俑实属是破坏兵马俑,倒不如将这兵马俑好好的保存下来,等到后世人有了足够的能力和技术去挖掘兵马俑的时候,再让他们进行挖掘。


但这些又给秦始皇陵墓蒙上了一层面纱,人们对于它的好奇心越加浓烈。

不少传闻就开始流传在民间,引起了民众们的讨论,甚至还有人拿这些传闻为素材,创作一些恐怖小说。

那么,关于秦始皇陵的传说都有哪些呢?

水银湖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记载: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水银地宫

单看文字描述,皇陵地宫内可能有一片“水银湖”,而据勘探的考古人员所说,秦始皇陵地宫内的水银(汞元素)量十分巨大,据估计应该有100吨左右。

众所周知,汞有毒的。如果进入到身体内部的话,会对我们身体健康造成很大威胁。即侥幸使的从秦始皇陵墓里面走了出来,也活不过两年。

但是根据《史记》记载,当时秦国的水银产量,一年最多也就三百斤左右。那么秦始皇的陵墓的有上万吨的水银,又是怎么来的。

水银

《史记·货殖列传》里记载过一个巴郡的寡妇,单名一个清字,她是史料中有记载的、跟秦始皇有交集的一个女人,秦始皇还给她建了一座怀清台,可见二人关系亲厚。

巴清寡妇像

巴寡妇清是当时国内最大的水银制造商,而她所处的巴山之地,朱砂矿也十分丰富,而朱砂中含有水银,如果由她协助提供矿物的话,就可以通过大量朱砂矿冶炼出水银,这样一来,秦始皇想要获取大量水银,似乎也并没有那么难。

况且,曾有传言说,专家们检测到地宫内有一金属物体在移动,这很有可能就是漂浮在水银上的铜棺材。

结合以上信息看来,水银湖的存在,未必是空穴来风。秦始皇陵地宫里确实有大量水银,只不过地宫内到底是副什么模样?这就没人知道了。

长明灯

《史记》中曾经记载过一个故事,大致内容是讲秦始皇率兵出海,同徐福一起寻找长生仙药,在途中遇到了一条大鲛鱼,随即将其击毙捕捞。

后来,秦始皇命人提取鲛鱼身体里的“鱼膏”,再加以炼成灯油,制作了一盏长燃不灭的油灯,而这盏油灯,据说也被置于地宫之内。

长明灯

这件事本来被当做司马迁的杜撰,可在2002年,湖南湘西的里耶镇意外发现了一口古井,在这井中捞起36000多枚竹简。

经鉴定,这些竹简的制作年代均为秦朝,上面记载了秦始皇出海绞杀鲸鱼的事,而在《三秦记》中能找到相关记载,说秦始皇陵中的长明灯,燃料是鲸鱼膏,看来那所谓的“人鱼膏”,很可能就是鲸鱼的鱼油。

鲸鱼

根据古时蜡烛的制作标准,1吨鲸鱼油可以燃烧14年,我们也不清楚秦始皇一生里究竟收集了多少鲸鱼油?也不知道那地宫里的长明灯是否还“长明”着——实际上,油灯在地宫那样的封闭空间里,氧气耗尽就注定会熄灭的。

如果鲸鱼油和氧气都充足的话,这长明灯或许还真能“长明”,只不过放置在地宫内的话,怕是早已经熄灭了吧。

阴兵祭坛

考古勘查人员曾经在封土地区发现过重力异常,表明此处可能有建筑物存在,经过挖掘和勘查,果然在该地区深处发现了一座地底建筑。

封土地下的建筑物?这着实让人吃惊不已,实际上,让人吃惊的点,不仅是地下存在建筑物,还在于这座建筑物的外形。

祭坛模拟图

这个建筑物高出地面30多米,足足有9层,上窄下宽的形状看上去很像一座祭坛。

民间有人说,秦始皇坚信自己死后会复活,于是下令建造了这个祭坛,等自己过身后,阴兵马俑们就会带着自己登上祭坛,俯视自己的地底王国……

阴兵

不过,这些言论终归是民间谣言,我们始终都要相信科学,但归根究底,这祭坛的实际用处,专家们也没给出一个确切的结果,关于这座诡异祭坛的具体用途,还是要等待专家们的进一步研究。


tags:

关于我们

轻轻日常百科,分享学习知识网,精彩生活时尚百科。

最火推荐

小编推荐

联系我们


Copyright Your xseozz.com 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Z-Blog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