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奇闻异事

请问异性恋是怎么回事

2023-03-28 奇闻异事 453 作者:网友投稿

请问异性恋是怎么回事

异性恋,异性向、异性爱,指只会对异性产生爱情和性欲的人,这类人被称之为异性恋者。

中文名异性恋、异性向。外文名:Heterosexuality。其他名称:异性爱、异性向


定义

只对异性产生爱情和性欲。异性恋是性取向之一,区别于只对同性产生性欲的同性恋者,异性恋者只对异性产生爱情和性欲,同时也区别于对男女两性均有感觉的双性恋者,具有异性恋性取向的个体被称为异性恋者。异性恋所占人口比例大约占据总人口的70%~85%左右。


就算是不同的国家、地区、时期、性别、人口、文化、环境,每种性取向占据的真正人口比例都是大致相同的。但由于文化时期的差异,导致出柜的人数比例有所不同,所以社会调查中异性恋的比例会有所差异。

至今为止各国的调查报告中,异性恋占据的人口比例都是压倒性的超过同性恋、双性恋、泛性恋和无性恋的,是性取向分支的最大一支。

异性恋的成因,至今没有得出统一结论,从进化心理学的方向讲,雄性的繁殖策略是尽可能多的和不同的雌性交配,而雌性的策略则是找到最能够给自己提供足够的“投资”的雄性交配,由此引发的博弈对于异性恋取向的人最后就变成了现在的异性恋婚恋模式。即便如此。受不同地区文化的影响,异性恋婚恋模式也很不同。比如在中东地区,存在一个男子四个女子的婚恋模式。在印度地区,存在以女子陪嫁财产的数量决定在家庭中地位的婚恋模式。在中国地区,存在以男子所付彩礼的财产数量决定和什么样的女子结婚的婚恋模式。异性恋在不同的文化地区,会表现出不同的婚恋文化。境域性文化对异性的婚恋模式影响非常大。



关于异性恋的成因,主流的较为科学的说法是:异性恋分为素质型异性恋和境遇型异性恋。1,带有异性恋基因的个体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易于发展成异性恋细胞。也就是说这一部分异性恋的性取向是遗传基因所产生的结果,这种异性恋被称为素质型异性恋。2,境遇型异性恋,并非原本就对异性有性渴望性冲动,只是因长期处在被异性恋主导的特定环境下,而产生的社会角色需要才会表现成异性恋,通常只要脱离那个特定环境即会恢复成真实的性取向(特定环境会要求男人应该什么样子,女人应该什么样子。什么样的年龄恋爱,什么样的年龄结婚)。



到底异性恋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环境造成的,科学界一直没有得出统一的结论 , 但异性恋取向者自己也认为,后天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到什么年龄就要做什么年龄的事情,到了嫁娶的年龄 ,许多并不想拥有异性婚姻的异性恋者也被周围异性恋婚恋文化影响,被动的被裹挟进了异性恋婚姻之中 ,为以后离婚埋下了伏笔


异性恋的正式的说法是heterosexual。当然也可以使用straight表达。

为什么一定要异性恋才正常

我们有这样的一个观念:我们所有人都是异性恋,异性恋才是正常的。正是由于这样一种否定的态度,导致了人们对同性恋的歧视和厌恶。

有24项不同的研究结果表明,同性恋群体中平均有9%的人遭到过武器袭击,17%的人遭到过身体攻击,19%的人经历过恶意破坏和其他性质的侵犯,44%的人曾遭到过暴力威胁,13%的人曾被打过一巴掌,80%的人曾为他们的性取向烦恼......这些研究都表明,针对同性恋的憎恨恶行和折磨并非是罕见的、鼓励的事件,相反,是很普遍的。

在美国怀俄明州曾经发生过一起针对同性恋者的憎恨恶行。

人们在拉若密的郊区发现了被绑在栅栏上惨遭毒打奄奄一息的马太·赛波特,五天后不治而亡。两个21岁的高中辍学的学生,被控犯有谋杀罪。他们两人用各种器械毒打了同性恋的马太,致其死亡。

Dr. JohnCorvino约翰·科尔维诺教授,是美国一位公开同性恋身份的大学哲学系教授同时也是伦理学者。他致力于通过巡回演讲和专栏写作等方式和公众探讨同性恋与道德的关系,揭示当今社会存在的一些不合逻辑的伦理观念。

“这一切如此扭曲: 我们恨一群人,仅仅因为他们爱另一群人,我们对一群人施以暴力,仅仅因为他们生命中可贵的情感。 这种不公正对待的恶果,比起两个自愿成年人间的关系,对道德的伤害何止千百倍? ”

性取向是指我们会被哪一 别的人吸引并产生爱意。

导演李安的电影《断臂山》上映后,人们才通过艺术作品开始接近同性恋,并试图理解另外一种情感方式。

影片《断臂山》将同性关系的纠结描述得淋漓尽致,但是,李安则认为这部电影不是为同性恋权利呼喊,也不是对同性恋保守的观察。他认为,爱是可以超越文化差异的,当爱降临时异性之爱与同性之爱是毫无差别的 。

影片中, 稀少而意味深长的台词,内心丰富、不善言辞的男人之间最原始的身体互动,还有薄荷色天空与褐红山脉的强烈视觉对比,细致再现了两个孤独的人如何承受着压力和煎熬,如何迸发出那种不顾一切、不可磨灭的感情。为观众打开一扇窗,留下充分的思索和体验空间。

美国精神科医生托马斯·扎兹在他的名著《精神疾病的故事》中指出,我们需要发展一个更加人性化的、现实的方法来对待精神疾病者及与现行标准不同的人。他特别讨论了同性恋,并说,他们不喜欢被叫做“有病的”,,其实这是对同性恋者的另一种烦扰方式。

美国心理协会在1973年,就已经不再认为同性恋是一种精神疾病,并将它从精神病手册中取消了。

2001年4月20日,《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出版,在诊断标准中对同性恋的定义非常详细,同性恋的性活动并非一定是心理异常。由此,同性恋不再被统划为病态。不再把同性恋看作一种病态心理,这是中国大陆社会的一个进步。

性由社会构建而成,而非天生的,所以由"性"所衍生出来的无论是同性恋也好还是异性恋也好,也必然是社会构造的产物。

社会学者李银河著有《同性恋亚文化》一书,作为亚洲地区第一位女性性学家,李银河博士对中国同性恋生存处境的长期关注直接影响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性价值观,影响了包括同性恋者、虐恋者在内的性少数人群生存状态的改良。更重要的是,促使我们理解,尊重性的亚文化。

李银河通过对同性恋现象的历史与现状的分析和研究,以大量的史实和统计数据证实了同性恋现象在全体人类社会中都是不可以被忽视的、有着深远历史渊源的一种常态,指出我们有必要研究同性恋现象,帮助同性恋者争取和异性恋者一样本应有的、但却又被我们的社会所剥夺的权利。

李银河认为,中国男女同性恋人口在人群中会占到3-4%,也就是3900万-5200万人。 她曾三次向全国人大提交《同性婚姻提案》,此提案建议在修改《婚姻法》时增加关于同性婚姻的条款,或设立独立的法规,准许同性婚姻。

心理学家马斯特斯和约翰逊对那些来寻求治疗的同性恋者进行了治疗,他们对54个男性和13个女性使用了转换疗法,并报告说成功率为72%。

然而,这一研究遭到了强烈的批评,有人指出,这些治疗是毫无意义的,甚至出现了道德问题:在违背本人意愿的情况下,我们是否应该将一个同性恋变成一个异性恋?在1998年,美国精神卫生协会表明立场:反对转换疗法。

对同性恋的一个争议是他们不能组建家庭,也不会有自己的后代。同性恋群体常常会领养孩子,组建家庭。

刚刚当选 芬兰总理不久的34岁的 桑娜·马林成长在一个同性恋家庭, 被她的母亲和其同性伴侣共同抚养长大

心理学研究的结果显示,在同性恋家庭长大的孩子,长大后不一定就是同性恋,他们的适应性和精神健康与异性恋家庭的孩子没有显著的差异,而且,在社交技能和受欢迎程度上是一样的。 在LGBT(指男女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家庭中长大,在马林看来是一种财富。

马林2016年在博客中写道:“我的童年和青年时代不包括丰富的物质生活,但包括爱情和琐碎的生活日常。” 马林在政治领域取得成功的同时,她还在自己的社交媒体Instagram页面上记录自己的怀孕历程,贴出怀孕时的自拍照,甚至,还大方分享母乳喂养的照片。

一位临床心理学家说,只要这个家庭能够给孩子提供至少是一方面的支持和关心,适应良好的孩子可以在不同的家庭结构中抚养。

那么,同性恋者愿意出柜吗?

一个同性恋者公开自己的身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一般来说,当他们认同自己是真正的同性恋后,要经历以下六个阶段:

1、认同混乱

当同性吸引或同性性行为出现的时候,就出现了混乱:我是谁?

2、认同比较

当符合理性的异性恋身份消失,TA会想:我可能是同性恋。

3、认同忍受

TA会想:我大概是个同性恋。然后,开始接触同性恋和同性恋亚文 化,希望能得到确认。

4、认同接受

这时候,TA会说:我是同性恋。并且接受而不是忍受这种认同。

5、认同骄傲

TA将世界分为同性恋和异性恋,对同性恋群体有强烈的认同,并有强烈的走出来的愿望。

6、认同综合

不再用我们和他们来看同性恋和异性恋,能够综合公众和个人的认同。

最后,我们来认识一些同性恋名人:

1997年张国荣在他的演唱会上,以一曲《月亮代表我的心》,公开和唐鹤德的恋情,出柜后他在媒体前毫不忌讳,与男友唐鹤德公开牵手出入港台大小场合,张国荣的骨灰至今仍放在唐唐的家中。

台湾名嘴蔡康永坦陈自己与男友的10多年恋情,并在小说中叙述了两人的恋爱过程,他和George不畏外界眼光,一路相知相惜相守至今。

2014年10月30日,苹果公司CEO蒂姆·库克发表文章承认自己同性恋的身份,并表示作为一名同性恋感到自豪。

......

tags:

关于我们

轻轻日常百科,分享学习知识网,精彩生活时尚百科。

最火推荐

小编推荐

联系我们


Copyright Your xseozz.com 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Z-Blog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