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奇闻异事

计划生育办公室

2023-12-04 奇闻异事 3 作者:网友投稿

计划生育办公室

计生办属于计划生育部门管辖,隶属关系从大至小为国家计生委—省计生委—市计生委—区(县)计生局—街道(乡、镇)计生办(科)。

计生办职责

1. 认真贯彻执行计划生育的政策法规,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

2.向群众宣传计划生育政策、法规、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等知识、帮助群众树立文明、科学、进步的婚育观,保证宣传资料发放到每家每户,主动向计生对象做好说服、动员等工作。

3. 掌握育龄群众结婚、怀孕、生育、节育和生殖健康动态情况,按时发放避孕药具;做好每季度的查环查孕的组织工作,动员应落实节育措施或计划外环孕对象落实节育措施或补救措施;做好育龄对象术前及术后随访、慰问工作。

4.督促、协助村(居)民及时办理独生子女优待证、生育证、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和养老保险等有关手续和证件。

5.协助街道征收社会抚养费。

6.做好统计工作,按规定真实、准确、无误地做好各类数据的统计。依时上交,并确保卡、册、表的清洁整。

计划生育害死了很多女孩子

#5月财经新势力#

我在上一篇文章《出生人口一旦跌破800万,神仙难救》中的观点简洁明了,那就是我试图说明出生人口一旦跌破800万,会对整个宏观经济造成怎样的负面影响,以及这种负面影响又将如何影响我们的个人生活。

这篇文章一共收到了两千个赞、四千多条评论,其中绝大多数人依然把人口多视为一种负担,这不难理解,公众认知总是容易陷入一种误区,尤其是容易受到今天大众传媒的叙事影响。

如果我问你,你对中国人口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人多”一定是最常见的回答。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人多是负担”呢?在我看来,任何公共政策背后都有价值体系在支撑,今天“人口是负担”的观念之所以深入人心,这恐怕离不开我们执行了几十年的“计划生育”。

在计生时代,这种类似的宣传从农村到城市,甚至出现在小学的课本上,当这种公共叙事的宣传深入人心的时候,尤其再叠加今天的职场内卷、教育内卷的时候,我们就很容易把“人口是负担”这一观念,和现实强切合起来,从而认为这是正确的结论。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最早关于“人口是负担”的观念可以追溯到200多年前马尔萨斯的《人口论》。马尔萨斯认为,技术进步促进人均收入短期增长,但收入增长很快导致人口增加和农业生产率下降,最终将消除人均收入的任何增长。

马尔萨斯的这套理论显然非常适合农业社会,但在工业革命以后,人口增加不受资源限制,人口反而提高了生产率,人口变成财富,今天我们进入后工业时代,人口出现萎缩,人口的数量反而更加珍贵。

很多人说今天中国人之所以压力大、之所以收入低、各行各业都在内卷,那是因为我们人太多了,人口太多导致许多公司不要35岁以上的,导致许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好的工作,导致房价很高,年轻人压力很大等等。

这套叙事观点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却经不起事实上的推敲。如果今天我们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都是因为人口太多导致的,那么在1960年代,那时的人口的确只有今天的一半,但显然我们无法去解释,为什么在1960年代,反而饿死了那么多人?

今天的我们和1960年代相比,人口翻了一倍,但生活质量显然翻了好几倍,今天不会再有饿死人的情况,甚至我们还能够保证每天都有肉吃,今天和1960年代的生活,可以说是一个天一个地,与此同时我们的总人口还翻了一倍。

那么问题来了,今天和1960年代相比,我们的生活之所以能够得到如此大的改善,原因是什么?

很多人会说这是因为改革,是因为加入了WTO,是因为我们引入了市场经济,这些解释都正确,但我们还无法忽略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人口红利

今天很多人一看到人口红利这个词,就主观上认为这是一个贬义词,是一个负面词,把人口当作韭菜,把人口当作资本,但理性来说,人口的确是一种资本,不然也不会有人力资源这个词,客观上讲,我们的市场改革,我们加入WTO,这背后都离不开数以千万计的廉价劳动力。

承认这一点,并不可耻。

如果今天的中国没有如此庞大数量众多的劳动力,我们加入WTO也就没有比较优势,我们在贸易出口上不会有优势,也就换不来美元外汇,没有美元外汇,我们的科技技术和人才,包括进口许多高精尖的设备仪器,这些都无法获得实现。

正是靠着大量的人口,我们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工厂”,又把赚来的美元换成技术、开放市场,吸引国外资本进来,这也有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这一切,高楼大厦、各种技术科学、而对我们个人而言,最重要的感受就是住的更好了、吃的更多了、当然压力也更大了,这些都是事实。

于是回头再来看,1960年代的中国人口比现在少一半,但那时会有人因为食物缺乏被饿死,今天我们的人口翻了一倍,但人人都能吃上肉了。

从1960年到现在,我们做对了什么?

市场经济、私有产权的确立、引入竞争机制、加入WTO,最重要的,还是因为我们有着足够多的人。

我不否认人口红利成为了某些人的红利,这些人能够享受到更高的养老金,甚至生病了也不需要花钱治疗,还可以吃更健康天然的食物。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人口红利也是自己的红利。尤其是对70后80后和90后来说,这三代人几乎是能够肉眼可见自己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小时候的吃不上肉,穿不上好的衣服,但今天起码基本的衣食无忧,人口红利的背后,自己的生活质量其实也获得了极大的改善。

这些都是我们不能否认的事实。

今天之所以很多人还陷在“人口是负担”的传统观念里,当然跟今天的社会现实背景紧密相连,今天的内卷现象、高房价和高生活成本,的确已经成为了一种共识,各项成本都在增长,各种困难和问题都在眼前,但我们的收入增长却陷入了某种瓶颈,这些问题客观存在,也的确困扰着我们每一个人。

但我要说的是,这真的是人口太多导致的吗?

今天的许多问题,明面上看的确很容易把责任推给“人口太多”,但正如1960年代那样,人口那么少,但个人的生活质量却是吃不饱、穿不暖。

今天我们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在我看来和1960年代所面临的问题,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背后的逻辑是一脉相承的,它和人口多少无关,依然取决于改革的深化和扩大。

过去我们引入市场经济、引入竞争、确立私有产权,就可以解决经济增长和人们吃饱饭的问题,但到了今天,经济发展已经到了某个瓶颈,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继续革新,方才有突破瓶颈的可能性。

而今天年轻人所面临的一系列困境,各项成本的增长,症结可能不在于人口多,而在于市场红利的饱和,此时要想更进一步,我们可能就需要做出类似于越南那样的革新。

例如,透明、高效,放开民营准入的市场限制,让民营企业能够发挥更多的活力,或者得到和国企一样的待遇,这些问题解决好了,才有可能改善我们今天的收入低、成本高的问题。

今天很多人认为,人口太多导致工作不好找,这个观点看起来是那样正确,但其实也经不起事实上的推敲。因为人口多虽然的确增加了劳动力的供给,导致了内卷,但人口多也带来了更多的需求和消费,这同时也会反过来让企业有足够的意愿去雇佣更多的就业人员。

一座城市可能有十万人同时在找工作,但如果这座城市的总人口是两千万,那么足够多的需求和消费,自然足以消化这十万人的就业问题。

今天我们看到的就业困难和竞争压力,其实变相说明了今天市场的需求和消费的低迷,一旦需求和消费不足,就会导致企业缩减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从而导致就业困难。

因此,我们得出结论:就业和人口规模多少没有必然联系,因为人口多也意味着市场更大,意味着需求和消费更多。

例如俄罗斯和西班牙的失业率就很高,但这两个地区的人口都非常稀少,由此可见,人口多寡和就业没有必然的联系。

可以说,今天年轻人感受到的一切困难,其实背后都不是人口多导致的,尽管看起来好像是人口多导致了这一切,但其实背后的底层原因依然还是资源的分配问题、非市场的问题、以及权力的寻租问题。

第一房地产。

很多人会认为是人多导致了今天的高房价,但其实也不太对。因为我国的房地产数量目前已经够30多亿人居住了,而我国的实际人口总量只有14亿人,可以说目前的房屋空置率是非常高的,但即便如此,高房价也依然存在,为什么?

首先就是因为城镇化了,大量的农村人口来到大城市谋求机会,人口的过度集中,带来了需求的集中,需求一旦集中,房价自然就会上涨,从这个角度来看,房价最高的都是一二线城市。

其次就是各地的经济资源差异太大,农村人留在农村有发展前景吗?当然没有了,农村的经济效益太低,许多产业根本没有,这就导致许多大学生毕业后,根本就不能回到家乡,因为家乡可能就没有适合该专业的就业。

因此,大城市的各项资源集中推动了房价的高企,而由于经济发展的失衡,也进一步导致了大城市的虹吸效应。

除此之外,还有限售、限跌、限贷等各种非市场的行为,也让房价“大而不能倒”,例如前段时间包括去年都有开发商打折卖房,但都受到了罚款处罚,还被冠上了“恶意降价”的标签,认为这扰乱了房地产市场秩序,这当然是不合理的。

因为如果人为限制房价区间值,那房地产也就不是市场了。

以上原因,导致了今天的高房价,目前的房价里有没有泡沫?当然是有的,但因为非市场的因素,以及房地产自身的风险,这一点就不展开论述了。

第二就业内卷。

这一点就不多说了,前面我已经说过,人多的确会导致找工作的人也变多,从而让竞争更激烈,但我们也不要忘记,人多带来的消费和需求也多,企业同样也有更大的自主空间,今天的就业内卷,与其说是人多导致的,不如说是民营企业自身的经营环境不好导致的,跟人多的关系并非因果。

民营企业的发展已经遇到了瓶颈,接下来的问题必然是需要从民营和国企之间的关系去调整,找到一个平衡点,否则就业内卷还会继续发生。

今天我们说就业内卷,但其实很多考公、进入事业单位的人都知道,这些行业并不内卷,所以问题显然不在人多上,内卷仅仅只是民营企业的内卷,因此问题出在哪里,应当是不言自明的。

当然,影响我们生育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例如孩子的入学资格、户籍问题、产假福利体系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时间去革新的,要想鼓励人们生育,仅仅是每个月几百元钱的激励,显然还太少太少。

很多人说我在人口问题上过于杞人忧天了,但我并不同意这个说法,因为哪怕是专家,也有“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情况发生。

例如社科院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昉就预测,2012年“全面二孩”会导致新出生人口超过4600万,“单独二孩”也会让新出生人口反弹超过2500万,国内人口学会会长2014年还预测,去过全面放开二胎,新出生人口峰值将会达到4995万。

2015年11月,卫计委在发布会上称,实施全面两孩后,国内新增可生育二孩的目标人群约9000多万。

事实是什么呢?

这些专家的建议,客观上推迟了我们放开二胎的时间。

然后在2016年全面放开二胎后,新出生人口峰值只有1786万人,此后一直下降,短短数年时间,跌破千万,国内人口进入负增长时代,这比社科院在2019年预测的人口负增长,快了十年有余。

我想说的是,在人口问题方面,个别专家缺少真实调研,在反映人们的真实生育意愿上,更多的可能还是凭过去的数据,要么就是一厢情愿,这也让我们的鼓励生育政策,晚了10到20年。

又比如,早在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就显示当年生育率仅有1.22,这和今天的日本相当,但却被计生委以漏报严重为由,自行大幅调高到1.8,并在之后的十年里一直把1.8当作权威数据和制定人口政策的基础。

数据的严重失衡,的确影响了我们对于人口生育调整的及时性,也导致了许多国内的人口专家误判,这客观上让今天的人口问题变得异常严峻。

计生委在全国范围内管理着几十万名计生工作者,他们的考核目标就是降低生育率,当生育率已经很低的时候,计生系统可能会基于部门利益,而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

到了2010年,很多低生育率国家已经调整了生育政策,但我们依然是唯一一个在超低生育率情况下依旧严厉限制生育的国家。

回顾历史,并不是要责难过去,而是要让我们更好的进行反思,从而应对未来。

今天很多人看到美国人口少,觉得那才是发达国家的人口标准,但我们不知道的是,放在整个欧美来看,都是移民大国,背后都有数百年的移民历史支撑而来的。

今天我们都在谈人才红利,要把人口红利变成人才红利,但正如马斯克所说的那样,在回答为什么中国出不了马斯克的时候,马斯克本人说,这和环境有莫大的关系,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这些都非常重要。

而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如果现行的教育体系不改变的话,那么人才必然需要一个大的人口基数,如今我们的出生人口从一千多万下跌到千万级别以下,人口的减少,势必意味着人才的减少。

这让我想起了2012年6月,陕西省曾家镇,怀有二胎七个月的孕妇冯建梅,因交不起4万元罚款,被当地带到医院强制堕胎,近乎完全发育的死胎和冯建梅的合影被传到网上,所引发的关注。

如今,计划生育时代已经成为历史,计生委也成为了过去式,但显然,过去几十年来传媒所叙事的“人口是负担”的观念依然还深入人心,这一点如果不改变,叠加今天的各种成本的居高不下,年轻人的生育意愿依然很难提高。

最后我想说的是,和很多人想象中的“富人多生”不同,普通人反而更愿意多生。

例如北京和上海的户籍人口生育率只有0.7,已经创下了人类有史以来最低生育率的世界记录,达到了每两代人减少近90%的恐怖速度。

而在上海黄浦区,生育率只有0.48,如果不出台大力度的生育支持政策,未来中国的生育率必然会进一步下降。

根据人口学家梁建章的预测,我国出生人口将在2025年跌破800万,2050年降至493万,2056年被美国反超,2100年出生人口只有94万人,总人口则降至4.97亿。

届时,中国也就丧失了人口大国的优势。

和许多人料想的成为发达国家的情况可能会不同,届时出生人口的减少,老年人口的增加,人口结构上的断代,可能会导致社会各种保障体系的断代,届时需求和消费都将会大幅度萎缩,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能会发现,工作会更难找,收入也不会高到哪里去,尽管房子可能已经很便宜了,但每家每户的老人养老,都将会是沉重的负担。

人口太多不是负担,而是错误的观念,让这一观念深入人心的,或许正是过去几十年来的公共叙事,当这种观念已然成为了个人的生育习惯时,未来我们恐怕需要用更长的时间去慢慢更正。

我们当然可以多生,但在此之前,我们还需要营造一个更好的生育环境,食品安全、教育医疗、收入分配、房价合理、这些都需要我们用较长的时间去慢慢改善。

而唯一的变量就在于,时间会停在那里等着我们吗?

end.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

tags:

关于我们

轻轻日常百科,分享学习知识网,精彩生活时尚百科。

最火推荐

小编推荐

联系我们


Copyright Your xseozz.com 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Z-Blog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