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八卦娱乐

现在农村低俗歌舞

2023-12-13 八卦娱乐 3 作者:网友投稿

现在农村低俗歌舞

我的回答是“低俗,不是一般的低俗。”\r到哈尔滨,晚上在饭店聚餐,又见“二人转”,这回可是真人。说起“二人转”的曲调倒不难听,很是欢快热闹,可演员无休无止的说口,罗里罗嗦,让人不厌其烦。他总想抖出点料来,将自己百般地丑化近乎自虐,还老是提醒观众“来点掌声”。对口的女演员扭扭捏捏,不时掀一下自己的裙子,惹一阵掌声和轰笑。表演的全部内容就是两个人相骂,一个要占便宜,一个故意拿捏,基本没有什么情节,荤口粗口不断,猥亵得很。\r“二人转”是东北农村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它的产生和演变即它的存在有着必然,在东北农村普遍有“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情结。东北地域广袤,村村屯屯相距很远,离城镇更是几十里上百里,过去很少能看到戏剧、电影。一些象样的剧团也无法到乡下演出,只有”二人转”,无须多少演员和道具,一挂马车就可以全部出动。加之那时东北农村闭塞落后,农民大多没有文化,没有什么高雅的精神生活,十分欢迎”二人转”的形式和内容,因为”二人转”表现的就是他们平时田间地头的打情骂俏,再加上点历史故事,滋味便十足了。\r城里情况有所不同,除进城时间不长的依旧迷恋”二人转”外,许多久居城市的人则喜爱电影、话剧、京剧、平剧以及后来由”二人转”发展成的吉剧,现在人们更爱的是歌舞演唱和音乐会。渐而喜爱不喜爱听”二人转”成了高雅与低俗、城里人与农村人的分野,许多城里人对”二人转”表现为不齿,而农村人则乐此不疲。\r“二人转”经过上百年的“修炼”,其形式和内容也有了许多进步,产生过很多好的作品,一些广为流传的唱段和歌曲如:小看戏、新货郎、小拜年、瞧情郎、月牙五更……但是,整个社会都在进步的今天,惟独“二人转”在退步,现今人们对“二人转”的批评,主要是批评它表现的内容。赵本山按说在将“二人转”推向全国和净化“二人转”表现内容方面是有点功劳的,可“二人转”一方面呈现鼎盛状态,一方面又呈现它原始的粗俗,这种矛盾现象能维持多久?\r社会进步体现在多方面,现今思想文化上的束缚仅仅维持在一定范围内,人们追求高雅的精神享受已经不是罪过,人们也不必为温饱付出太多的身心,精神享受多少可以说已经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那么,选择什么样的享受?还是田间地头那种?性色是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不是生活的全部,我在东北看到的“二人转”几乎全部是这方面的表现,那些演员以大胆暴露,说口下流来换得观众的掌声,甚至以为得意。一百年前,“二人转”是这样;五十年前,“二人转”也是这样,一百年后的今天“二人转”还是这样?\r我以为“二人转”无论拉唱戏、单出头,去掉那些令人厌恶的荤口、粗口,是会受欢迎的。在东北,它有一定的历史文化渊源,有数量庞大的观众。如吉剧源于“二人转”,其《包公赔情》、《青卖线》、《桃李梅》在东北很受欢迎,这些戏的表现形式基本都属“二人转”的,我自己认为它没有越剧、黄梅戏好听,但我相信东北人是喜欢听的。\r希望”二人转”早日走出低俗的泥淖!

农村舞台庸俗表演

农村有句老话叫:人这一生只吃“三碗饭”,但只有其中一碗是自己能吃到的,其他两碗是别人替你吃。这吃不到的两碗,其实指的是一个人出生时,给他办的满月酒,另一个是人过世时,办丧事喝的白事酒。

从这句农村俗语来看,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个人过世和一个人出生,地位是对等的,一个人过世之后,也会受到理应的尊重。

以前农村办丧事的规模,是比任何的事情,都要繁重,哪怕是生前与他有积怨的人,也会放下心结,过来送他最后一程。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农村一些丧事,存在着跳舞,唱情歌等低俗的现象。

有人就指责这些农民“不懂事”,给传统文化抹黑,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下面我来给大家分享下:

要说农村办丧事低俗的风俗,不得不说我家乡福建了,现在网络上流传着一些低俗的农村丧事习俗,其实在90年代中后期,我们那边就早有了。

以前农村办丧事,有钱的人都会请人来唱戏,唱的内容也是很健康,能催人泪下的内容,像是四郎探母,这类的传统京剧。不过在我们那边,有自己独特的戏剧,如歌仔戏、人偶布袋戏、莆仙戏等。

后来随着时代的改变,喜欢看这类戏剧的人变得越来越少了,往往是戏台上那些角们卖力的在上面唱着,台下去观看的人却很少。我见过最离谱的一次,是一个戏台下面,连一个人影都没有。

农村丧事请人唱戏的初衷,就是增加人气、撑场面的。请戏班没有人看,该给的钱,还是要给的,这钱是花了,但效果不好,这让事主的家人也很犯愁。

这时候又刚好遇到一些台胞回家乡探亲、祭祖,他们就把那边的不良风气带过来了。而那边风气是什么呢?

年龄大一点的朋友,应该都有印象,小时候很多人家,都有张金碟豹的【十二大美女】VCD碟。

当时台湾那边的非法帮派,不但垄断了影视行业,就是丧事等其他的行业,他们也有染指,这丧事请跳舞、乐队,就是他们搞出来的名堂。

对于台湾那边的低俗丧事表演,其实也不是他们首创的,根据道光十年(1830)《厦门志》记载:

居丧作浮屠已属非礼,厦俗竟致演戏,俗呼杂出,以目连救母为题,杂以猪猴、神鬼诸出;

甚至削发之僧亦有逐队扮演,丑态秽语,百端呈露,男女聚观,毫无顾忌。

丧家以为体面,亲友反加称羡,悖礼乱常,伤风败俗,莫此为甚。

从这一份记载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答案来,在清时的东南沿海那边,就有伤风败俗这样的丧事陋习了。


有村民发现,他们祭祖时,请现在一些民间的乐队,唱情歌、跳舞,这效果可比请传统戏班要好多了。不说同村的人,就是隔壁村的村民他们都会慕名过来观看。

这来的人一多起来,丧事就变得特别的热闹。事主家看到这么多人,来参加他家的丧事,也是非常的开心,觉得脸上倍有面子。

农村人也是比较喜戏攀比、模仿的,既然人家丧事办得这么热闹,下次他家遇到丧事,自然也就不会再请传统的戏班,而改请更有市场的民间乐团了。

再来说说,为什么有村民会模仿这种低俗的丧事习俗,我认为有两个主因

首先就是农村丧事,以前请的戏班没有人看了,要是有人观看,我想农民们也不会出此下策,请更现代的民间乐队了。当然请民间乐队,也不是不可以。

但因为这些民间乐队他们不专业,他们可不会,只会被人请去参加丧事。农村喜事、农村开店铺搞活动,也会请这批人。

他们这些人唱来唱去,也只会那几首歌,这也导致了,你在丧事上会看到,有人唱今天是个好日子、爱情买卖等,这种不符合丧事的奇葩歌曲。一些民间乐队,唱歌不行也只能开始凭着年轻貌美、卖弄舞姿,吸引别人的喝彩。

然后农村一些人思想又传统、又爱面子。

要说传统戏班没有人看也就算了,刚好丧事简办,也符合现在的移风易俗。但这些人偏偏不这样想,他们就想给自己父母的丧事,办得风光些,让别人都称赞他们。

他们也知道,请乐团唱唱跳跳的不符合传统的主流丧事习俗。但这能吸引人的眼球,能满足他们的虚荣心,有这一点就足够了。

结论:

虽然说农村丧事低俗陋习,在清代就已经有记录,但这毕竟不是主流的传统丧事习俗。这种习俗有违传统文化,是对死者的大不敬,是以前留下的槽粕,农村不应该提倡、执行,这种低俗的习俗。

农村丧事存在低俗的习俗,其实也是因传统的戏剧已经没落了,一种表现。我记得小时候,那时村里有唱戏的,可谓是万人空巷。不过现在唱戏的画面,再也回不到以前那种盛况了,现在的人更爱看现代化的表演。而农村一些思想陈旧的人,他们就迎合了这种改变,不再请戏班,改请民间乐队了。

又因这些民间乐队,他们不是专业的乐团,很多成员的组成都是当地的一些无业游民,去哪表演都是吃住在一个车子。他们只管赚钱,哪会去管什么样的场合该唱什么歌,不该表演什么。

tags:

关于我们

轻轻日常百科,分享学习知识网,精彩生活时尚百科。

最火推荐

小编推荐

联系我们


Copyright Your xseozz.com 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Z-Blog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