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居家生活

双重犯罪是什么意思,马奇诺防线的双重犯罪

2024-02-24 居家生活 2 作者:网友投稿

双重犯罪是什么意思

如果无精神分裂症,与其他罪犯同等量罪判刑。因为犯罪的构成与是否双重人格没有关系,主要视其是否符合犯罪构成要件,是否有违法性阻却事由和责任阻却事由。在量刑过程中,司法机关会通过司法取证,确定当事人作案时的精神状态。如果嫌疑人确实存在人格分裂,且作案时意识处于泛化阶段,那么嫌疑人可免除刑事责任。如果仅仅是双重人格障碍,应负完全刑事责任。

马奇诺防线的双重犯罪

历史背景1919年,法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名义上的胜利者之一,但胜利付出了巨大代价。

法国武装部队遭受了600多万人的伤亡,北部省份被战争摧毁,国家背负着巨大的战争债务。

政客们试图对德国实施一项惩罚性的和平条约,希望以此防止她再次构成威胁时,法国军队开始考虑采取哪些军事措施,以避免法国未来遭到入侵。

战争结束时的盟军最高指挥官维希元帅领导下的一派认为,最好的防御是进攻,应德国再次威胁到法国,法国应该应对跨莱茵河立即进攻,另一组认为,过去战争的经验,1916年法军凡尔登保卫战证明,坚固筑垒防线可阻止敌人的突然进攻。

一个坚守阵地的士兵可抗击三个进攻的敌人”。

如以进攻消灭敌人必将消耗大量人力,而这是法国最难以付出的代价。

他们认为,如果发生战争,法国最好采取在某种永久性防御工事后进行防御,直到盟国能够提供援助,联合封锁能够勒死德国。

人口统计学的考虑加强了防御学派的论点。

法国有大约4000万人口,德国有7000万,德国的出生率更高。

法国在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将面临严重的征兵短缺。

.同时,可迫使德国进行两线作战的俄国,曾是俄、法、英三国同盟的支柱,当时也陷于“内乱”,而且战后波兰重新独立,更在俄国与德国之间形成一道隔障,俄国已不再直接威胁德国,对德国的南进也已不能起牵制作用,致使德国成为法国的最大威胁。

因此,法国需要在受威胁最大的方向建立坚固防线,以防德国的入侵。

法国从地理上考虑,选择对其领土威胁最直接的东北边境修建筑垒防线,是“理想的防御盾牌”。

法国与邻国陆地边界较长。

外部敌人入侵法国有几条传统路线,即:福兰德平原;摩泽尔山谷;-孚日山脉与阿尔卑斯山脉之间的贝尔福;法-意边境的里维埃拉。

法国结合地形情况,根据历史上的教训,遂选择在法国东北部东起斯特拉斯堡,西至法、比边界修建筑垒防线。

规划和建设马其诺线最终方案是用一层薄而坚硬的防御工事来保护法国最脆弱的边境,以防御工事外的强大的堡垒步兵和炮兵部队为后盾。

一道防御工事将沿着法国北部边境修建,从梅茨西北约50公里处的朗格翁镇一直到莱茵河,然后沿着莱茵河流域一直到瑞士边境。

沿着法国与意大利边境的北部山区,主要关口将被防御工事保护起来,而在地势不那么崎岖的南部,将修建一条几乎连续的防线。

防御工事是由一系列标准组件建造的,这些组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组合,形成单独的工事,反过来又可以组合成防线和阵地。

法国东北部沿法德边境的地形从平缓起伏的土地到丘陵起伏的国家各不相同,但总的来说至少步兵可以从整个边境线上通过。

因为进攻几乎在任何地点都有可能,所以沿着边界的大部分地区建立了连续的防御工事。

这段马奇诺防线防御工事通常被认为是“马奇诺防线”这一地区的防御工事由几乎不受干扰的反坦克路障和铁丝网组成,法国于1927年正式批准了马奇诺防线的修筑计划,并成立了以贝尔哈格将军为首的筑垒地域组织委员会监督计划的实施。

建造由许多民用建筑公司根据与法国政府的合同进行,1928年2月开始工程试点,1929年展开大规模工程作业,1932年至33年完成地下设施和碉堡群的施工,1935年完成第一期工程,1936年筑垒工事的主体全部完成,法军开始派兵进驻。

第--期工程先后共用约六年多时间。

法国从1936年以后,又开始执行第二期修筑计划,补修和延长了一些筑垒地域,克服了第-期工程中的一些不足。

但第二期工程中的一些重要部分直到1940年德国进攻法国之前仍未完成。

法国政府为纪念倡议并主持建设该防线的国防部长马奇诺,决定将该防线命名为马奇诺防线。

马奇诺防线整个工程包括1,200万立方米工程作业量,150万立方米的混凝土,15万吨的钢材,共修建步兵和炮兵碉堡群58座(组成36个要塞),暗炮台和地堡群295处,掩蔽部70座,观察塔14座,和少数野战工事,地下坑道100余公里,公路和铁路450公里。

整个工程耗资达60亿法郎。

结构该防线主要特点如下:(I)筑垒阵地多层化。

防线全长700余公里,纵深12公里,由筑垒障碍地带、前方防御地带和主要筑垒地带编成。

筑垒障碍地带,由机动部队、边防警察防守,主要任务是初步阻止敌人进攻,向主要防御阵地发出警报;前方防御地带在筑垒障碍地带后1-2公里处,由配备轻武器的步兵防守,整个地带筑有一系列地堡,地堡前方有混凝土与铁轨结构的防坦克障碍等;主要筑垒地带中,每隔5公里有一处大型筑垒阵地,依地形构筑规模不等,是实施防御的要塞,每个大型要塞配备200--1,200人,由一名少校或中校指挥,由步兵、炮兵和工兵联合组成守备部队。

(2)筑垒工事坚硬。

暗堡比较隐蔽,从正面观察只能看到褐色金属圆丘。

每个暗堡有地面和地下两层。

底层有1-2个射击室。

暗堡还建有二个供双管机枪使用的射击孔,上有装甲防罩。

.暗堡之间以坑道联结。

明堡和暗堡均用钢筋混凝土修建,混凝土墙厚1.5米,面向敌方的正面还用土被覆起来。

在防线上法军还根据地形修建了大型筑垒阵地、碉堡群、自动隐蔽炮塔、观察塔、野战工事等。

(3)后勤保障设施比较完善。

马奇诺防线筑垒阵地建有地下室(在地下20--90米处,由坑道联结,储有充足的补给金和地下水供守备部队使用)、人员掩蔽部、地下仓库、地下指挥所、地下发电室、地下医疗室及其他生活设施等。

地下室的发电设备和机械通风设备均可手工操作。

法军还从后方向地下仓库铺设了小铁路,使用柴油动力机车输送。

地下仓库入口处前挖了壕沟,沟上架有活动桥,遇敌坦克接近时可以撤收。

弹药库与其它地下室之间有17吨重的防护门隔开,坑道内发生爆炸时防护门可自行关闭。

地下室装有完善的通风和增压系统、空气过滤系统,可使筑垒区的部队免受毒气伤害.防线的后勤保障设施比较完善,适于长期坚守。

马其诺防线的生活和战斗马其诺由堡垒步兵、炮兵和工兵组成,要塞步兵部队任务是在防御工事之外行动,遏制敌方对战线的渗透。

和步兵一样,要塞炮兵也有双重作用,仅在法国东北部和莱茵河沿岸,野战炮的总数量就超过了1200门。

其中绝大多数是75毫米和155毫米口径的榴弹炮,但也有少量口径从220毫米到370毫米的重炮。

要塞工兵的任务是操作和维护防御工事内除武器以外的所有专业设备。

他们还操作了大部分的通信设备,马其诺防线防御工事从地理位置上划分,主要分为防御区,其中大部分又进一步划分为贝蒙德,法国东北部的防御区主要是梅茨或劳特防御区的一部分。

要塞单位的组织大致上与地理组织相对应。

每个要塞单位由现役和预备役士兵组成。

现役部队大部分由训练有素的专家组成,他们随时准备作战,预备队是从当地迅速动员起来增援的。

堡垒部队的士兵们佩戴着特殊的徽章,使他们很容易被认出来,最突出的是一枚与众不同的贝雷帽徽章,上面有马其诺防线的格言“On ne passe pas”,通常翻译为“没有人能通过”。

考虑到他们作为法国第一道防线的任务,以及在马其诺防线上花费的巨额资金,要塞军认为自己是法国军队中的精英,并以高昂的士气而闻名。

马其诺防线,尤其是昂格瑞兹防线,是寒冷、潮湿、沉闷和不舒适的居住地。

永久营房是为要塞部队的正规军提供的。

这些营房是在距离防御工事很近的战线上每隔一段时间就修建,这样军队就可以在这里方便地训练和维护,同时生活得相对舒适。

在每一个后备部队附近建造了一个小型综合大楼,为因任务需要在后备部队驻留较长时间的部队提供临时住所。

这些建筑物是用木头建造的,所以在战争中很容易被拆毁训练和备战,要塞单位在他们驻守的工事中接受训练,但由于防御工事位于平民区,所以不可能真正地开火。

为了规避这一限制,步兵武器阵地的模型被建立在可以发射自动步枪、机枪和某些情况下反坦克炮的地方。

为了用火炮进行实弹射击,部队定期向北部孚日山附近进发,那里的军事训练区内有一个大炮台,可以用火炮进行实弹射击。

驻防部队仔细观察了每架飞机周围的区域,以便能够快速、准确地向任何进入射程内的目标开火。

为了便于观测者精确定位目标,每一次都准备了带注释的周边地区全景照片,马其诺防线的存在从来就不是一个秘密,其主要目的之一是阻止攻击,因此让潜在的敌人知道其存在是很重要的。

法国政府努力夸大它们的力量和程度,以提高它们作为威慑力量的效率。

20世纪30年代的报纸上确实出现了一些描述马其诺界线各个方面的相当准确的报道,但大多数已发表的报道都充满了异想天开的夸张。

人们经常提到从英吉利海峡到瑞士边境的一道坚不可摧的防御工事。

报道称所有的堡垒都通过地下铁路网连接在一起。

另一些人则声称从空中看不见这些堡垒。

1936年,伦敦《每日快报》刊登了一张据称是“马其诺防线的E30,000,000堡垒”的剖面图,它显示了7层。

这座深100米的建筑看起来更像一个地下旅馆,甚至还有一列流线型的特快列车穿过一层楼。

但保持马其诺防线在公众眼中的不只是新闻报道。

有小说以马其诺防线为中心,直到1939年,法国政府仍在从事欺骗活动。

虽然它公布了在马其诺防线内拍摄的照片和新闻短片,但所谓的外部景观实际上展示的是一战前德国占领阿尔萨斯-洛林时建造的堡垒。

很明显,大部分公众,甚至一些在法国军事的神话,夸大马其诺防线的能力似乎很明显,至少德国军方的一些人也被这个神话所迷惑。

然而,德国情报机构却没有。

在1935年和1936年编纂的一份广泛的德国军事报告相当准确地描述了马其诺防线的防御工事,不仅正确地确定了它们的大致位置和相对实力,包括在阿尔卑斯山的那些,而且提供了它们装备的细节。

随后在1937年准备的一份报告中包含了几个精确而详细的计划,这些计划太过详细,以至于不是一位德国武官简单地凭记忆画出来的。

这两份报告都有不准确之处,但至少表明了这一点德国军队的某些部门对马其诺防线的优缺点比一般公众了解得更清楚。

目前尚不清楚德国人是如何获得这些报告所依据的信息的。

一些信息也可能从那些直接参与建造防御工事的人那里获得。

建筑业需要比法国劳动力更多的劳动力。

结果雇用了大量的外国劳工,其中许多来自德国。

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随后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境内与德国和奥地利接壤的德语占多数的苏台德地区,此后欧洲局势一直高度紧张。

在这两次事件中,法国要塞都被暂时调动起来,防御工事也都处于战备状态。

整个1939年上半年,紧张局势持续升级。

3月德国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其余部分,并开始向波兰施加越来越大的压力,要求其在但泽和波兰走廊上让步,德国和波兰之间的战争似乎不可避免,而作为波兰的盟友,法国和英国肯定也会被拉进来。

法国动员了边界上第一道防线的部队,要塞的后备部队被召集起来执行任务,1939年9月1日5时45分。

德国入侵波兰,作为对条约义务的回应,法国政府下令全面动员并准备开战。

与德国接壤的边境被关闭,边境地区的平民开始撤离。

英国也下令动员,并准备将其大部分军队转移到法国。

波兰在几周内被占领,但英法的动员行动缓慢,而且无论如何,盟军的战略本质上主要是防御性的,依靠的是封锁经济摧毁德国,并为盟军将来的进攻奠定基础。

法国确实向萨尔地区发起了一次非常短暂的进攻,但在取得几公里的优势后就放弃了,因为很明显,它对缓解波兰的压力没有任何帮助。

在波兰战役结束后,德国军队重新部署到西方,这让之前取得的成果付之东流。

西线进入了一段观望等待的时期,其间只有沿着法德边境的小规模冲突,这段时期后来被称为“假战争”。

但这并不是盟军完全无所作为的时期。

法国继续以狂热的速度修筑防御工事。

但是建造的工程大部分是未加筋混凝土结构的。

盟军相信,马其诺防线的力量将威慑德国直接进攻,但并非所有人都如此乐观。

盟军的最高指挥部确实预料到德军会发动袭击,这次袭击将经过荷兰和比利时北部,实际上是德军1914年施利芬计划的重演。

比利时和荷兰虽然处于中立地位,但也没有忽视他们的防御,双方都修建了大量的防御工事来抵御德国的进攻。

然而,至关重要的是,比利时把防御工事集中在了更加开放和工业发达的北部,而南部的阿登森林地区防御工事却很少事实上,德国最初的西部战役计划是发动一次类似于1914年的袭击。

随着这场伪战争的继续,德国吞并了丹麦和诺瓦夫,这个计划被彻底修改,最终导致了战争史上最具毁灭性的胜利之一。

德军装甲长矛开始从阿登地区刺入,当占领默兹河对岸的桥头堡后。

盟军的最高指挥部开始感觉到它的危险,命令增援到阿登地区。

但是已经太迟了。

缓慢移动的盟军根本无法与德军的闪电战抗衡。

借助优越的战术和紧密结合的德国空军的近距离空中支援,德军装甲长矛突破法军防线,开始了向海岸的冲刺,到达敦刻尔克口袋,但在此之前,协约国已将30多万军队撤离到英国。

与此同时,其余的德军忙于守住索姆河和埃纳河的防线,以抵御没有被困在口袋里的盟军的无力反击。

盟军绝望地试图在索姆河和埃纳河沿岸建立一个防御阵地,以抵抗他们知道即将到来的德军的进攻。

实际上,所有可用的部队都被派往该地区,使马其诺防线失去了大部分机动预备队和炮兵,而这些部队是支持马其诺防线并遏制突破的必要力量。

但尽管如此,面对德国人的军队在数量上还是严重落后。

除此之外,他们的士气普遍低落。

6月5日,德军沿着索姆-阿涅阵线的整个战线发动进攻,在一些地方遭遇顽强抵抗,但很快就在阵线的大片区域突破了。

大部分只是微弱的抵抗,到6月14日巴黎陷落,马奇诺防线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在重要边境地区建立坚固筑垒防线预防德国入侵的方针是正确的,马奇诺防线的作用应予肯定。

法国投降后,希特勒和-大批德国高级将领曾到马奇诺防线进行观察,也深为马奇诺防线筑垒工事规模的浩大和工程的坚固、阵地配备的严密所震惊。

实际上,马奇诺防线曾发挥了如下作用:第一,阻止了德国从德法边境对法国进行突然袭击。

德国进攻法国时,被迫绕道比利时和荷兰等国,迁回马奇诺防线。

这实际上减缓了德军的进攻锐势,起到了阻止德军入侵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作用,取得了阻止德军直接对法国进行突然袭击的效果。

第二,节约了法国投入战备的人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军阵亡140万人,伤430万人,失踪50万人。

死亡和失踪人数占其兵力总动员量的73%。

战后,人口增长慢,适龄壮丁少,到1037年时法国可征兵人伍的人数急剧下降,产生了难以解决的兵员严重不足的困难。

法国在德、法边界地区修建马奇诺防线,就缩小了德军进攻法国的正面,从而节约了法国的常备兵力和军事装备。

英国首相丘吉尔战前也称赞说:“鉴于德、法人口悬殊,法国修建马奇诺防线是聪明睿智之举"。

第三,拖延了德国进攻法国的时间。

德军总参谋部一直在考虑选择摧毁马奇诺防线筑垒工事的途径和手段。

1935年德国陆军与梅塞尔斯·克虏伯洽谈研制一种能击穿马奇诺防线碉堡的火炮。

1936年克虏伯提出制造80厘米超重型火炮的建议,由于种种原因他的建议未被采纳。

直到1940年德国仍没有研制成功可以对付马奇诺防线筑垒工事的火炮,德国直接进攻马奇诺防线的计划就此東之高阁了。

在此时期,德国也考虑另一个进攻法国的作战方案,企图及贝尔福地区向法国的朗格物高原实施进攻,迁回马奇诺防线的最南端。

德军执行此项计划需要意大利派兵配合作战,由于意大利在法国未遭决定性打击之前不打算对法国宣战,该项计划也没有实现。

这样,到19039年秋季,德国终于被迫决定经比利时和荷兰向法国进攻,“要求在进攻一开始就绕到马奇诺防线的背后进入法国北部”,迂回该防线。

这说明,法国修建的马奇诺防线实际,上在战略上起到了迫使敌改变进攻方向和推迟进攻时间的作用。

马奇诺防线另一方面也对防线的消极影响,法国修建马奇诺防线后,产生了过分依赖防线的思想。

“法军建成坚固筑垒防线,就等于迫使德军寻求另外的途径进攻,这实质上是把主动权交给了德军”。

法军忽略了这一点。

而且,坚固筑垒防线只是一种消极的手段,是为了辅助进攻的“盾”。

法国修建了马奇诺防线,有了“防御的盾”,但是“进攻的剑”不锐利,即在军事思想上不重视加强进攻力量,部队进攻能力弱。

而且法军只进行消极防御,没有强大的预备队,无力依托防线适时反攻。

法军在德军进攻面前迅速失败的事实证明,“具有精锐军队的国家不需要要塞,而没有精锐军队实施防御,要塞也没有用"。

今天的马奇诺防线法国军队修复了马其诺防线上的大部分损坏,并在一些情况下完成了战前未安装的设备的安装。

防御工事一直维持到1960年,那时人们普遍认为法国面临陆地入侵的可能性很小,很多安装在马其诺防线上的武器已经过时了。

在大多数情况下,包括武器在内的装备都不易拆卸,仍然在那里。

由于地下走廊为抵御苏联核武器的威胁提供了大量的保护,几个支援区变成了军事指挥所和其他冷战时期的设施。

法国军队也保留了少数作为训练之用。

在接下来的十年里,这些防御工事默默无闻,几乎不为人知,被大多数公众遗忘了,一些当地老兵开始将这些被遗弃的建筑视为潜在的旅游景点,很多工作和努力后,在1970年代末向公众开放,今天,马其诺防线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马其诺防线的技术奇迹。

tags:

关于我们

轻轻日常百科,分享学习知识网,精彩生活时尚百科。

最火推荐

小编推荐

联系我们


Copyright Your xseozz.com 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Z-Blog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