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居家生活

温州童装加盟店,温州的童装怎么样

2024-02-24 居家生活 3 作者:网友投稿

温州童装加盟店

1、巴拉巴拉(Balabala)2、太平鸟童装(Mini Peace)3、Rookie4、木可木可5、jnby by JNBY6、adidas kids7、安踏儿童(ANTA kids)8、辛巴娜娜(simba&nana)9、马里马利(Malimarihome)10、乐比悠悠(RubiYoyo)

温州的童装怎么样

300多家加工企业,8000余名外来工“在这里,工人是最牛的”——探访温州“童装第一村”

谢蓝珍在珠岙村一家童装厂干了近20年。

时间自由、多劳多得是她留下来的理由。

从温州市区出发,向北过瓯江10余分钟,鳞次栉比的厂房、一栋栋三四层小楼便出现在绿水青山中。

这个建设得如小镇般整洁的地方,就是被称为温州“童装第一村”的珠岙村。

依山势起伏、规划整齐的街道两侧,随意走进一栋小楼,机器运转的声音立刻涌入耳中。

一层是设计部,二层是流水线,三层是手工生产部,这是大多数家庭作坊式童装加工厂的布局。

这种生产形式的企业近300家,占全村童装企业的90%,外来工达8000余人。

最忙时,从这个村产出的童装一天就达到20万件,去年全村总产值达7.8亿元。

“在生产一线工作的几乎都是外来工,两个熟练工合作,一天能做100多条童裤。

“工厂要始终保持开工,以保证工人的稳定性。

”小县官童装厂老板吴妙淑说道,旁边其他厂老板笑着附和,“在这里,工人是最牛的。

”童装厂里的外来工将白色宽边松紧带折进布条,叠好后放到裤腰位置,在五线锁边机下转一圈,15秒不到,一个裤腰上好。

不一会儿,谢蓝珍就将手边的20条童裤整理好,拿到拉腰机前锁边、压线。

另一套机器旁,她的丈夫余效柱正在做最后的裤脚活儿。

“做一整件比较好,不腻。

在流水线上只做一个环节太单调了。

”谢蓝珍说。

1999年,因家庭条件不好,16岁的谢蓝珍早早跟着师傅离开了家乡江西省都昌县,来到珠岙村做裁缝工。

“父母说做衣服的人在屋里,没有风吹日晒,比较轻松。

”就这样,谢蓝珍进入天依角童装厂,一干就是近20年。

“厂里货量比较稳定,收入有保证,来了以后就没想换。

”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6点半开工,除去中午休息,直到晚上8点半厂里关电,谢蓝珍和丈夫才会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到厂房后面的夫妻宿舍匆匆烧饭、洗漱。

“货量大就忙些,偶尔没货时就休息,反正多干多赚。

”在各家工厂,这些工人的工资通常是计件,每件平均6元左右,谢蓝珍夫妻俩每月能收入近万元。

除了每月停工休息两天,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早早上工,直到厂里关电。

对谢蓝珍来说,厂里做工时间自由是她最喜欢的,因为多劳多得,还能边做工边和身边人聊两句,让她觉得很轻松。

晚上6点,珠岙村里不少厂房还亮着灯,透过窗子不时可见三五个工人带着口罩在机器前忙碌着。

“这里灰尘很大,必须带口罩,否则呼吸难受。

”谢蓝珍解释道,快速缝好的裤边带出一簇簇边角料,不一会就在她的脚边堆成堆。

谢蓝珍头顶的黑帽子和手边的机器上积满了毛绒灰尘,甚至纤细的睫毛上也落上了绒毛,她对此已经习以为常,“年轻时抵抗力强不觉什么,这两年开始时有过敏、发痒的情况了。

肩周炎也几乎每个人都有。

”一天下来,谢蓝珍的手指已经被牛仔布料染上颜色,她笑着说,“回去多洗几件衣服就下去了。

”从一家到数百家珠岙村的童装产业兴起于改革开放初期。

1983年,曾在一服装厂做过副厂长的李勋妹回村创办了第一家童装厂,吸引了当时周边80%的农闲妇女等人前来打工。

逐渐地,供不应求的市场促使已经积累起经验的村民自办工厂。

到2012年左右,童装厂最多时一度达到400余家,吸引外来工1.5万人。

康益服饰负责人回忆,5~10年前是珠岙村童装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当时公司规模大,有两三百个工人,其中50%~60%来自江西、安徽,其他来自贵州等地”。

随着市场扩大需求量增加,从公司离开后自立门户的有20多家工厂。

“我们就像一个孵化器。

但多数都是良性竞争,互补合作。

”这里多数童装生产企业规模不大,限于家庭内或亲戚朋友间合伙,服装销往全国各地。

“我们一年要推出四五百个版型,保证服装质量和款式紧跟市场,这样才能保证订单稳定。

”天依角童装厂厂长郑小贤说,“只有订单多了,工人才能多做多拿,不至于因为没活儿而离开。

”吴妙淑是珠岙村较早一批创业者之一。

1993年,19岁的她没有选择像同龄人一样外出打工,而是在自家房屋里创办了一家童装厂。

“那时工人不多,雇人的价钱也高,我就自己学裁剪,干了6年左右。

“要先保证工人的工资,否则明年谁还会跟着你?”还有不到一个月时间,谢蓝珍就要和丈夫、孩子一起回老家过年了。

每年春节,村里的工厂都会停工一个月左右,之后再开始赶制新一年的春装。

“要是看到实用、喜欢的款式,也会给老家的小孩带两件。

”谢蓝珍弯腰从丈夫身边抱起完工的新一批童裤,开始一天中最后的工作——整理,“在哪都是买,偶尔有余货零卖,老板也会照顾我们。

外面买的总没有自己做的放心。

”面临人才、市场双重困境离厂房不到百米的地方是村文化礼堂和广场,热闹的人声和音乐声阵阵传来,对正在工作的工人们毫无影响。

“当地人去凑热闹的多,我们干了一天活,只想下工赶紧回去休息。

”老家在江西省鄱阳县的徐国胜和妻子在珠岙村打工20余年了,48岁的他早年在福建裁剪成人衣服,“比童装累,但现在也不轻松”。

村里丰富的文化生活离外来工们似乎很遥远,孩子、家庭、工厂就是生活的全部。

对谢蓝珍来说,去不远处的瓯北镇上逛逛商店就算放松娱乐,还要正好赶上周末时带孩子一起去才好。

“等孩子大了,干不动了就回老家,总要回去的嘛”。

根据国务院参事室社会调查中心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曾在此联合调研的结果显示,珠岙村外来务工人员2013年后开始逐渐减少,市场需求量下降和产业外迁是其主要原因。

“这里至少95%的工人都是已成为熟练工的中年人,随着年龄增长,他们正在逐渐流失。

对年轻人来说,一方面,他们没有耐心学这种手工活,另一方面,珠岙毕竟是村,不比大城市热闹、机会多。

“童装是一个变化快的产业,面料、版型的要求都很高。

这就需要好的设计师来及时了解、调整产品款式。

”“电商也需要技术人才。

”杨忠海是珠岙村一家电商老板,2013年,他从义乌返乡,为家里的童装厂开设了电商平台,每年销售额200万元。

最令他头疼的,莫过于人才的缺失。

“以前在杭州、广州等地,熟悉电商操作的人有很多,但回到家里就只能全靠自己带着几个人摸索。

据朱旭峰介绍,早年珠岙村面向杭州、广州做童装生意时,为保证向客户提供独家款式的服装,往往只和特定的经销商合作。

“好处是有人认为你做生意讲义气,但负面的一些观念、影响也留到了现在,就是市场被困住,未完全打开。

”对此,珠岙村党支部书记余章龙表示,“近几年童装市场的竞争加大,我们也在想方设法吸引更多的企业和年轻人来这里发展。

包括整合资源、大力发展电商,加快相关生产、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争取更多更好的设计师来工作,留住工人,帮助他们早日实现从‘进入’到‘融入’的转变。

”郝赫。

tags:

关于我们

轻轻日常百科,分享学习知识网,精彩生活时尚百科。

最火推荐

小编推荐

联系我们


Copyright Your xseozz.com 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Z-Blog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