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居家生活

我醉提酒游寒山霜华满天是什么歌

2024-03-09 居家生活 1 作者:网友投稿

后人常把柳宗元和韩愈放在一起,称为“韩柳”,而且唐宋八大家中,唐朝也只有“韩柳”二人(当然这是指文章成就,并非论诗),两个人还都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所以不少人误以为柳宗元其人其文风格和韩愈差不多。其实大谬不然。

对于韩老师(韩愈),我有一种敬而远之的心情,总觉得韩老师的文章常常是一副正襟危坐的样子,韩老师的文章像什么《原道》《原毁》《争臣论》等一篇篇都是讲大道理训人的样子,让人看来索然无味。韩老师的诗也常是以文为诗,好多诗作除了极少许有些清新可人的句子外,多数也是和韩老师的文章一样难嚼难咽。

清人吴乔《围炉诗话》中说:“意思,犹五谷也,文,则炊而为饭;诗,则酿而为酒也。”可这韩老师的诗文,除了《马说》等极少数外,多数对于我来说就像高粱面饼子一般难以下咽。当然这里并非贬低韩老师,只是偏好不同罢了,就像有人爱吃肉,有人爱吃菜,有人爱吃米,有人爱吃面一样。

不过柳宗元和韩愈的文章虽然齐名,但风格却大为不同。相比韩愈极浓的儒家气息,柳宗元更多了一种道家的韵味。像什么《小石潭记》《种树郭橐驼传》以及《三戒》等寓言都是妙趣横生,寓意深远,颇有几分先秦诸子妙文的风采。而柳宗元的诗也是简淡幽峭,工细深婉,读来令人清气满胸。

柳宗元本来是山西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的望族,柳家与薛、裴两家被并称为“河东三著姓”。顺便说一下,后世“河东狮吼”这个典故里很凶的女人也是柳姓的河东人。想来也是仗着自己是名门望族才敢吼老公的。但柳宗元家里并不富有,据说柳宗元的母亲为了供养子女,常常自己挨饿,看来柳宗元少年时也过了一段苦日子,所以柳宗元后来对那些只顾搜刮百姓而不管百姓疾苦的贪官酷吏是很痛恨的。

柳宗元的母亲姓卢,是卢氏大姓的女子,知书达礼,童年时的柳宗元,因其父经常奔波于宦途,主要就是跟着母亲学习诗书。据他的《先太夫人河东县太君归祔志》中写:“某始四岁,居京城西田庐中,先君在吴,家无书,太夫人教古赋十四首,皆讽传之。”由此看来,娶个有文化的老婆很重要啊,要想不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要从择妻开始。

柳宗元在二十岁就高中进士(和刘禹锡是同科,两人日后也成了好友),可谓少年得志,但由于柳宗元并不是那种只顾自己前程的钻营之辈,而是总想着干点大事情,消除唐朝当时的一些积弊。于是他就和当时的王叔文、王伾进行了“永贞革新”,和他一起做如此主张的还有好友刘禹锡。当时被称为“二王刘柳”。要说当时的永贞革新,是打击当时专横跋扈的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利国利民的好事。后来事实证明,大唐就毁在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这两样病患上,这时候应该正是“病在腠理,不治将恐深”的时候。

可惜这事却遭到不少大臣的反对,像韩愈就是反对者。要说这韩老师也是有点迂腐,反对宦官和藩镇这样大的事情他却不支持,后来宪宗皇帝迎个佛骨,韩老师却死活不让。其实搞个仪式热闹热闹也没有什么大的危害,倒也有点活跃经济,增强群众凝聚力的效果吧!要说花钱,我们现在办奥运会也花钱呀。而人家柳宗元干的才是实实在在的大事。事实证明,后来宦官居然能杀死大臣甚至皇帝后妃,藩镇割据势力如朱温等也像癌细胞一样让曾经辉煌了三百多年的大唐迅速死去。

中国历史上历来都是改革难,“永贞革新”也不例外,改革失败后,柳宗元这一派人贬的贬,杀的杀,像王叔文把命都搭进去了。柳宗元也被贬往永州(湖南零陵,现在又改叫永州了)。别看现在的永州有湘桂铁路经过,据说还有机场,想来也是个很繁华的城市。但柳宗元那时候整个中国的南方都是未开发之地,永州地处湖南和广东交界的地方,当时更是荒僻,是个人烟稀少的可怕地方。

和柳宗元同去永州的,有他67岁的老母、堂弟柳宗直、表弟卢遵等人。可他们到永州后,连住房都没有,后来在一位僧人的帮助下,在龙兴寺寄宿。由于生活艰苦,到永州未及半载,他的老母卢氏便离开了人世。柳宗元由于水土不服,对这里的气候不适应,也患上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毛病。可能是患了风湿病吧,南方不比北方,潮湿得很。

初来永州这几年,柳宗元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敢多说一句话,多走一步路,自己画地为牢,视同罪囚。他曾在《答周君巢饵药久寿书》中写道:“宗元以罪大摈废,居小州。与囚徒为朋,行则若带纆索,处则若关桎梏。”

然后,就在这样近乎绝望的困境中,柳宗元的精神却得到了超脱和升华,他写出这样一首震烁千古的好诗: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我醉提酒游寒山霜华满天是什么歌

窃以为,这诗也有一流和超一流之分,像这首《江雪》,堪称千古来不可多得的佳作,和孟浩然的《春晓》、李白的《静夜思》都可以称为五绝中的超一流之作。相形之下,贾岛的“松下问童子”那种,就只能算一般的好诗,并非超一流的神品。

在永州,柳宗元一住就是十年,在这里,柳宗元有志难伸,寂寞之余,转而著书立说,作文赋诗。在这里他写了著名的《永州八记》,记得当年中学课本上就有《小石潭记》这一篇。当时读来只觉得清新流畅,现在才明白柳宗元是借名不见经传,遗弃于荒僻之地的美好山水景物,来象征他的不幸遭遇。柳宗元说小石潭附近“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凄清寒骨,悄怆幽邃”的何止是小石潭呀!

这时,柳宗元写了很多重量级的作品,有的思想性甚至一直影响到千年之后。像《封建论》是他政论文的代表作,当时人们普遍有个思维定式,就是把秦始皇评为暴君之类的反面人物,从来没有肯定过。柳宗元却不同凡俗,肯定了秦始皇的郡县制,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不是什么“鸟生鱼汤”(尧舜禹汤)之类的就好得不得了。

过去常有崇古的说法,一些腐儒常觉得周公好,周公以前的“鸟生鱼汤”更好,三皇五帝统治的时候是天堂,其实都是痴人说梦。柳宗元率先阐述这一观点,是很有见地和勇气的。

柳宗元虽然被贬,但对人民苦难生活更多地进行实际了解,像在永州和一个姓蒋的捕蛇者交谈后,写下了著名的《捕蛇者说》,其中像“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蛇者乎”这样尖锐深刻的句子,敢道者不多。柳宗元的思想是很先进的,在当时的情况下,官员常被称为“民之父母”,好像理所当然地高人民一头。

但柳宗元不这样认为,他说:

“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什一佣乎吏,使司平于我也。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岂惟怠之,又从而盗之。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值、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者,何哉?势不同也。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

这段话如果译成白话文,其大意为:凡在一个地方做官的人,你知道他的职责是什么吗?他应该把自己当作百姓的差役,而不是役使百姓就行了。凡凭种田为生的人,拿出十分之一的收入供养官吏,为的是要我们当官的人能公平地为其办事。当今拿着百姓的俸禄却不认真为百姓办事的官吏,天下太多了。不仅不为百姓办事,反而窃取百姓之财。倘若你雇了一个用人,他收了你的佣金却不给你干活,还偷窃你的财物,想必你是一定十分恼怒并要赶走他处罚他的。可如今天下的为官者中像那样子的用人太多了,而百姓却不敢表示愤怒,更不能赶走他们和处罚他们,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百姓与官吏的势力不一样啊。势力不一样而道理却是一样啊,如果百姓一旦被逼急了起而造反,那官吏又能把百姓怎样呢?为官者如能懂得这个道理,能不感到恐惧吗?

看来柳宗元认为唐朝当时的官就应该是“人民公仆”了,应该是百姓的差役,官员的收入来源柳宗元也揭露了本质——是来源于老百姓,而并非是什么皇家给予的俸禄,但多数官吃老百姓的,喝老百姓的,却不为百姓谋福利,这还不算,甚至还贪污残害百姓,这是什么道理?这是因为百姓与官吏的势力不一样啊,老百姓是弱势群体,但是老百姓的忍耐也是有一定限度的,不然会官逼民反的。

这样的道理我们今天来看毫不稀奇(当然,即使是现在,个别“公仆”能否真正做到也很难说),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柳宗元的思想实在是太超前了,可以说闪耀着现代民主精神的光彩。

柳宗元还写了好多妙趣横生的寓言故事,像除了我们大家熟知的《黔之驴》外,还有《永某氏之鼠》《临江之麋》等寓言,这两则都写了外强中干的家伙们一旦失势后可耻的下场,应该是讽刺那些宦官的吧。另外《蝂传》也是一篇很有意思的寓言,说有一种小虫,见东西就背,贪得无厌,累得不行了,人们就算帮它从背上弄下来点,减轻一下它的负担,它却还是固执地再背上,直到累死。真是“身后有余忘缩手”呀。柳宗元借此辛辣地讽刺了这种人。

柳宗元在永州一过就是十年,后来终于在元和十年(815年)正月与刘禹锡等被召回京。但由于反对派的仇视,他们席不暇暖,二月到长安,三月便宣布改贬。柳宗元改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市)刺史,刘禹锡为播州刺史。柳宗元想到播州比柳州还要艰苦,刘禹锡还有八十多岁的老母随身奉养,便几次上书给朝廷,要求与刘禹锡互换。后来因有人帮忙,刘禹锡改贬连州,柳宗元才动身向柳州。说来柳宗元真是够朋友。

这一去柳宗元就再也没有机会回到长安。

当时的柳州也是荒凉之地,比永州更远。柳宗元来到这里后,心情自然也是百般惆怅: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这首诗道出了柳宗元此刻的心情,说起来这个时候柳宗元的心情比在永州时更消沉了。可就是在这个时候,柳宗元写了很多好诗。像这首《别舍弟宗一》: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这句“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写得工整精巧,沉痛深刻,说来这好诗是才与情不可缺一的。这些诗句没有极高的才华写不出来,没有沉痛的切身感受也是写不出来的。柳宗元的“万死投荒”虽作为诗歌形式来写有所夸张,但他在永州就四次遇火灾,濒临险境也不是虚言。

又如这首《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此诗也表达了柳宗元凄黯迷茫的心情,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体会到,和在永州相比,柳宗元的心绪更迷茫了,因为接二连三的打击让他不得不叹服于命运的难以抵挡。

当然柳宗元也不是完全意志消沉,柳宗元在柳州办了不少的好事。他决心废除这里“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的奴隶制残余风习,于是想出了一套释放奴婢的办法,规定那些已经沦为奴婢的人,都可以按时间算工钱,抵完债即恢复人身自由,回家和亲人团聚。此举深得人心。

针对当地百姓迷信、落后的种种习俗,柳宗元严令禁止江湖巫医骗钱害人;举办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兴办学堂,推广医学,并使从不敢动土打井的柳州,接连打了好几眼井,解决了饮水问题。柳州的荒地很多,柳宗元组织闲散劳力去开垦,仅大云寺一处开垦的荒地就种竹三万竿,种菜百畦。他又重视植树造林,并多次亲自参加了植树活动。

对于以上的事迹,柳宗元这首名为《种柳戏题》的诗可以算作“有诗为证”吧: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

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

又有《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一诗: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这首诗中,柳宗元表现了很矛盾的心情,一方面他故作轻闲地说:“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表面是说等到自己亲手种的橘子树结了橘子来品尝奉老,实在是个不错的事情。但是柳宗元的内心深处隐隐地担心自己就真的老死在柳州,再也没有回乡的希望。清人姚鼐说:“结句自伤迁谪之久,恐见甘之成林也。而托词反平缓,故佳。”是啊,柳宗元内心深处是十分期盼着能够回去的,他有诗说: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柳宗元的思归之情是多么的热切,思乡归不得,居然就想化身千亿,在每个山头上看看远方的故乡也是好的,实在令人不得不同为感伤。但是柳宗元没有等到这一天,愁病相煎的柳宗元健康状况越来越坏,未老先衰。他的好友吴武陵托了权臣裴度的关系(裴度与柳宗元是老乡,都是河东人)说情,宪宗才同意召回柳宗元。但是,诏书未到柳州,柳宗元就闭上了他那终日向故乡遥望的双眼。他没有听到让他回去的好消息。可惜呀!柳宗元终年仅四十七岁。

临死前,柳宗元写信给好友刘禹锡,并将自己的遗稿留交给他,后来刘禹锡编成《柳宗元集》。

其实,柳宗元还是要学一下刘禹锡那种乐观开朗的豪迈精神,凡事不怕不愁,活着一切皆有可能,死了才是真正的失败。唐宪宗不是最不喜欢咱们吗?再多活两个月,他就要挂啦——唐宪宗死于元和十四年正月二十七日,柳宗元死于前一年的十一月初八。你说多可惜,对于柳宗元来说,真可谓死在了黎明前的黑暗中。

看人家刘禹锡,身板越老越硬朗,越活越精神。熬死他们!“剩”者为王!唐宪宗死了,穆宗死了,文宗死了,人家老刘依然活着,论资排辈混资历,最后也弄个正三品的太子宾客、检校礼部尚书干干。所以,诸位读者,凡事往敞开处想,“希望就在前方,梦想插上翅膀,我们飞向太阳,享受灿烂的光芒……”

tags:

关于我们

轻轻日常百科,分享学习知识网,精彩生活时尚百科。

最火推荐

小编推荐

联系我们


Copyright Your xseozz.com 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Z-BlogPHP.